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字節跳動證實員工情蒐記者TikTok資料

2022年12月23日

多家外國媒體報導,中國字節跳動證實旗下員工透過TikTok,不當情蒐記者個人資料。受害者至少包含《金融時報》、BuzzFeed旗下2名記者。據報,字節跳動已開除4名涉事員工。

https://p.dw.com/p/4LLgx
TikTok在美國尤其受到年輕族群歡迎,估計有1億美國用戶。
TikTok在美國尤其受到年輕族群歡迎,估計有1億美國用戶。圖片來源: Rasit Aydogan/A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TikTok母公司——中國字節跳動——再陷資安疑雲。美國《紐約時報》率先披露,字節跳動週四(12月22日)在一封發給員工的內部電子郵件中透露,根據一家外部律師事務所進行的調查結果,有旗下員工不當獲取美國TikTok用戶的數據,其中包括2名記者的數據。

據報,字節跳動總法律顧問安德森 (Erich Andersen)與字節跳動首席執行官梁如波,兩人22日分別在發給員工的電子郵件中透露了調查結果。

安德森在郵件中解釋,涉事員工今年稍早獲取這些數據,是為了調查公司機密的洩密來源。這些員工查看了記者的IP位址,試圖瞭解他們是否與涉嫌洩密的員工處於同一地點,以確定他們與公司員工之間的潛在關聯。

「當我得知這一情況時,我深感失望……我相信你也有同感。」字節跳動首席執行官梁如波在給員工的電子郵件中寫道:「我們花費巨大努力建立的公眾信任將因少數人的不當行為而受到嚴重破壞。」

TikTok的首席執行官周壽子也向員工發送了有關電子郵件表達失望,並強調公司​​保護美國數據的承諾。他指,這種 「不當行為完全不能代表我所知道的我們公司的原則」,公司「將繼續加強這些訪問協議,自這一舉措發生以來,這些協議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和加強。」

在《紐約時報》報導之後,路透社同樣審視了該份員工郵件。一名熟知此事的消息人士向路透社表示,字節跳動涉事的所有4名員工都已被解僱——其中2人在中國工作,2人在美國工作。公司已重組了內部審計和風險團隊,並取消了該部門對美國用戶數據的任何訪問權限。

據悉,字節跳動涉事的所有4名員工都已被解僱。
據悉,字節跳動涉事的所有4名員工都已被解僱。圖片來源: Greg Baker/AFP/Getty Images

誰是受害者?

英國《金融時報》與美國BuzzFeed個別刊載報導證實,旗下分別有1名記者是此事件受害者。

《金融時報》發佈聲明譴責:「監視記者、干擾他們的工作或恐嚇他們的消息來源,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我們將對這一事件進行更全面的調查,然後決定我們的正式回應。」

BuzzFeed發言人格拉姆 (Lizzie Grams)表示,這是「對記者以及TikTok用戶的隱私和權利的公然漠視。」更令人不安的是,這是在BuzzFeed揭露字節跳動內部的重大問題的一系列報導之後發生的。」

今年10月,美國網路媒體BuzzFeed報導質疑,「字節跳動計畫透過TikTok監控特定美國公民的物理位置」。

隨後,美國雜誌《富比世》也報導,字節跳動員工同樣追蹤了多名《富比世》記者,其中包括曾在BuzzFeed工作過的記者。富比世首席內容官萊恩(Randall Lane)稱,這是「對新聞自由理念及其在民主制度運作中的關鍵作用的直接攻擊。」

根據《紐約時報》,字節跳動表示,其調查並未得出《富比世》這些額外記者受到影響的結論,但將重新檢查原始數據以確定這些指控是否屬實。

TikTok為何叫人上癮?

TikTok壓力山大

TikTok在美國尤其受到年輕族群歡迎,估計有1億美國用戶。自美國前總統川普以來,美國政府與國會對於TikTok衍生的資安問題及國家安全風險日益擔憂,與TikTok陷入爭議已逾2年。

TikTok試圖透過將其架構與其母公司分離,並承諾將美國數據儲存在美國境內等措施緩解美方疑慮。目前,字節跳動將美國用戶數據轉移到矽谷軟件公司甲骨文運營的雲存儲系統中。

如今字節跳動員工不當獲取TikTok的美國用戶數據,可能令TikTok遭遇更多來自國會議員和拜登政府的壓力

美國國會預計本週將通過立法,禁止美國政府僱員在政府公有裝置下載或使用TikTok。此外,已有十幾個州長禁止州政府僱員在國有裝置使用TikTok

美國政府的國家安全機構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幾個月來一直在尋求與字節跳動達成國家安全協議,以保護美國TikTok用戶的數據,但似乎在年底前難以達成協議。

對此,共和黨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表示:「兩黨對於字節跳動如何使中共運用美國公民的數據,並且可能使之成為武器的擔憂日益增長。字節跳動不顧一切地壓制此事。每一天都更加清楚的是,我們需要禁止TikTok。」

(路透社、《紐約時報》、《金融時報》、BuzzFeed等)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